第 666章红薯渣要发酵-《1949: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井台周围结满了冰,十分湿滑危险。

    打上来的水,浑浊不堪,带着明显的泥沙。

    一个老大娘提着小半桶水,步履蹒跚地往家走。

    陈朝阳上前接过水桶,入手沉重。

    “大娘,村里就这一口井吗?”

    “是啊,陈书记。”李生旺接口回答,

    “祖祖辈辈都吃这口井的水。

    赶上旱年,水位下去,打水更费劲,还得排长队。

    咱们这地方,河沟少,水咸,打好井不容易啊。”

    陈朝阳沉默地看着乡亲们们排队打水的身影,其中不乏老人和半大的孩子。

    如今饮水困难,不仅是李集村一村的问题,更是整个苏北地区,乃至广大全国农村的普遍困境。

    这也是他的苏北治碱工程为何要把“挖河引水”作为核心,不仅要引水洗碱,也要为民生供水。

    他想起后世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手压井,但那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和管材工业支撑,在53年今天的汉东,无疑是天方夜谭,困难的多。

    “吃这水,肚子容易闹毛病吧?”陈朝阳轻声问一个正在排队的老汉。

    “可不是嘛,尤其是夏天,拉肚子是常事。”老汉无奈地摇头。

    陈朝阳转过身,脸色变得严肃而坚定,对村干部说道:“合作社要办好,乡亲们的身体是根本。

    连一口干净方便的水都吃不上,还谈什么发展生产、改善生活?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声音提高,不仅是对李生旺和赵秀英,更是对周围所有竖着耳朵听的乡亲们:

    “吃水难,不是小事,是天大的事,合作社要办好,社员的身体是本钱,不能让一担水压弯了腰,更不能让脏水坏了肚子。”

    他目光转向秘书李赤水,下达命令:

    “赤水,记下来。”

    李赤水立刻掏出笔记本和笔,凝神以待。

    “第一,以李庄村红薯合作社今天反映的情况为典型,立刻起草一份《关于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的紧急指导意见》,
    第(2/3)页